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三国时期的粮食价格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三国时期的粮食价格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三国时期粮饷怎么计算?
三国粮饷是指大米加上白银,一石粮食等于今天100斤大米,三国时期一两白银等于今天80元人民币。
而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,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。因为十斗粮食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石,所以粮食也论石。
后来又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挑担的重量,于是一石又称一担,可是仍然写做“石”。
三国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多少斤粮食?
首先,后汉三国时期的流通货币基本不用银子。就好像今天咱们不拿金块儿去买米一样。因为银子在当时非常稀少,常用的是钱。延用了汉时的法定货币称五铢钱,并禁止私铸。这种钱由吕后亲自参与设计,标准重量为5铢(一两等于24铢),为防止剪边,在半两钱方孔圆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圈围边。
三国时代就用这种五铢钱,曹嵩就花了1亿钱买了个太尉,指的就是1亿枚五铢钱。
再来说说“银子”,它作为货币虽然早就有了,如汉武帝时就有银币,但它更稀罕,在其后一千多年里都不是主币,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并不盛产白银,当时发现的银矿也不多,且矿石品位差,加上白银的冶炼工序更复杂,提纯难度大,所以难以通行。

三国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360斤粮食。
银一两为100钱。按30钱/石来算的话,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3石左右粮食。
当时的1石是4钧,1钧是30斤,1石就是120斤,这是汉代的“斤”,大约相当于250克,也就是现在的半市斤,推算下来当时的1石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。也就是30斤大米50钱。按照这种购买力来换算,汉末的50钱大约相当于现在1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,也就是1“钱”与现在3元人民币相当。但由于战争原因,生产遭到严重破坏,加上天灾,粮食价格不断飞涨,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多次提到一石米涨到数十万“钱”,涨了上万倍,遇到更加困难的时候就“有价无市”了,有钱也买不来粮食。所以真正的购买 力无法衡量了。
魏蜀吴各地粮价有差异,价格每石30-50钱。在三国时期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钱,《后汉书》有明确记载:当时谷米价格为30钱/石。银一两为100钱。按30钱/石来算的话,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3石左右粮食。
三国时期三山担粮是多少?
等于300000斤。
一担按50公斤算。1石(应该发dan音,音同旦)为容量单位,不是重量单位。1石=10斗,1斗=10升,1升=10合,1合=10勺,1勺=10撮。分别相当于百升,十升,升,百毫升,十毫升和毫升(撮)。
后来粮食等就改用重量来计量了。 一石粮食的重量不一定,一般为百十来市斤。一万担粮食等于一百万斤。因为一担粮食等于100斤。
三国一石粮食等于多少斤?
60斤,30千克。
《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》记汉一两为15.6g,一斤即249.6g,一石一百二十斤29952g约合29.95kg。因此汉代一石约59.9斤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一石=59.9斤,我们为了计算方便,取个整数,也就是一石为今天的60斤,30千克。
三国,一千石粮食够多少人吃
我们按照消耗和体型估计:古代人:现代人=1:1,战争消耗:平时消耗=1.5:1.,按一个人一天大概吃一斤半粮食,半斤菜,半斤肉;这里的肉菜折算到粮食中那么就是一人一天消耗2斤粮食。那么古代征战中的士兵,一个人最少每天消耗1.5kg的粮食。
ok,古代征战中,一石粮食能够一个人吃多久呢?结合上面的计算,汉代一石40天,宋代一石64天,唐朝一石35天,明代一石33天,清代一石18天,秦代一石72天。
而在急行军和作战的情况下消耗量更多,有肉食的情况下消耗的量更少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时期的粮食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三国时期的粮食价格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